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工业经济,以及中国工业经济期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工业经济排版每行多少字
《中国工业经济》所载文章一般为产业经济和企业经济领域的内容,从结构上看,文章的集中度高。作者95%以上来自名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机关,且具高学历、高职称,是本领域有影响的人士。不仅如此,该刊每期都推出1—2篇有相当分量的重头文章,分析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每期都有2—3篇具超前性、原创性的论文刊出,以此引领学术发展。
2002年,《中国工业经济》改为大16开本,由原来的80页加至96页,一并在封面、版式、体例、技术规范、包装等方面按照国际惯例要求到位。本刊2004年增至112 页,2005年进一步增至128页。整个刊物大气、厚重感强。 《中国工业经济》定位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经济性刊物,其刊发的文章要求反映最广大民众所关心的现实经济中的重大问题。一是宏观经济,包括形势与展望、国民经济运行、经济体制改革;二是中观经济,包括产业分析、区域发展;三是微观经济,包括工商管理、企业经营与管理等。近几年来,围绕西部开发、中国“入世”、中国制造、网络经济、政府规制、国企改革、人力资源等主题,集中配组刊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上述国人关心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工业经济》突出地反映改革、发展、管理三大类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与其他刊物不同的是,本刊文章既有现状、问题分析,又有理论高度和政策思路,因而,它对中央、省市政府决策部门和大型企业《中国工业经济》定位于理论探索性刊物,其刊发的文章要求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近几年来,我国已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市场经济、经济国际化不断发展,全球化经济正在逐步形成,传统的国民经济运行方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工业经济》及时适应这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刊发了大量对我国改革开放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重点问题和前沿问题进行超前探索的理论创新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时报》、《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分别摘发、转载,部分文章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和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很有参考价值、指导意义。
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主要在什么方面?
1.供给能力明显提高。
2.能源节约效果显著。
3.消费结构有所优化。
4.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5.环境保护取得进展。
6.市场环境逐步完善。
具体来讲:
1.经济高质量发展稳中推进,能源清洁化转型成效显著。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对外开放的持续扩大,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但仍在合理区间内稳定运行。2019年宏观经济政策由“去杠杆”转为“稳杠杆”,通过调整融资结构缓解信用分层现象,预计未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有所改善。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有望持续增长。中国主要工业行业2019年整体运行平稳,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是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平稳的重要因素。
2019年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量均创新高,能源对外合作进一步扩大,能源效率持续提升。2019年,中国煤炭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为57.7%,再创新低;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3.4%,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低碳化转型稳步推进。在主要能源品种供求关系方面,煤炭产量受国家推动产能优化政策影响稳中略升,煤炭消费量则保持相对稳定;2019年中国原油产量在经历了连续三年下降后首次实现小幅增长,但石油消费量增速则明显加快;天然气方面,2019年天然气产量再创新高,为近8年以来最大增幅,天然气消费依然保持较快增速。
2.能源安全结构性矛盾突出,替代能源亟待突破性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能源供需状况由自给自足逐渐转变为大量依赖进口,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能源安全隐患日益严峻。2019年中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2.55%和42.56%。目前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体现在结构上。能源安全矛盾集中体现在石油安全问题或油气安全问题上,也就是国内油气资源不能有效地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催生更多的油气消费需求,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油气对外依存度仍将保持上升趋势。能源进口来源地与进口来源通道风险将持续威胁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石油储备规模固然有一定的成本,但在面对危机时,其保障能源和经济安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相比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中国的石油储备规模仍相对较低。因此,中国应加快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短中期内,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难以发生大规模变化,通过煤制油和煤制气等煤化工技术利用煤炭生产成品油和合成天然气能够有效缓解中国油气进口的压力。因此,围绕煤炭进行能源战略制定是因地制宜的明智之举,不仅具有较大的自主可控性,也是符合中国国情和能源现实的可靠选择。现阶段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所面临主要制约和挑战集中在国际油价低迷、政策支持不足和环保压力较大等方面。政策制定者应从全产业链视角设计制定煤化工产业政策。
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的发展兼具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对于推动中国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新能源汽车可以通过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降低石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原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压力。在当前中国政府对新能源车补贴逐渐退坡而新技术短期尚未实现突破的背景下,政府通过刺激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例如通过补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其分布推广,提升新能源车充电便捷性,或许是激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需求,实现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新思路。相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发展轨道交通则是在中短期内就能实现较大油气需求替代的解决方案。通过将城市居民分散的出行需求集中,提高运输量和运输速度,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能够显著替代交通领域的石油消费。
3.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城市能源系统需创新应对。
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能源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能源系统需要随着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做出相应的创新和改变,以满足城市居民对清洁高效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储能技术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问题的关键技术。储能技术的发展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保障用电安全有较大意义,是打造未来城市能源系统的基础。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其对城市能源系统的影响将愈加显著。利用电价引导新能源汽车用户合理规划充电时间,在用电低谷进行充电,有利于平滑负荷曲线实现“削峰填谷”,提升城市能源系统总体效率。随着分布式光伏行业的发展与成熟,预计其将彻底摆脱补贴依赖进入平价上网阶段。分布式光伏具有较高的部署灵活性,在处于东部经济发达但土地资源稀缺的III类资源区的城市能源系统中将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城市能源系统的清洁化发展。中国建筑能耗占总体能耗比例达28%,作为城市能源系统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筑节能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工业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1.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经过70年的发展,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很多产品产量从小到大。主要经济指标迅速提升,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
9.8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305160.2亿元,年均增长1
2.61%,高于同期国民收入增长率
1.1%;工业利润总额由1952年的2
8.3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74916亿元,增长2647倍;工业企业单位数由1952年的1
6.95万个上升至2017年的3
7.27万个,增长约
2.2倍;工业企业资产由1978年的4525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12288
1.5亿元,增长约248倍。
2.工业生产体系完备。目前,我国工业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微型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一大批家电通信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原煤、发电量等能源产品产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
4.7倍和2
4.3倍;乙烯、粗钢、水泥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
6.9倍、2
5.2倍和3
4.8倍;汽车产量已达2900多万辆,连续9年蝉联世界第一。
3.制造业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
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
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
3.2%,居世界第二;2010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
9.8%,跃居世界第一,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世界经济论坛《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140_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8位,比2012年提高1位,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这其中,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表现尤其突出。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竞争力指数最新结果显示,中国与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一并成为全球5个最具工业竞争力的国家。2016年,中国、美国和德国被列为世界最具制造业竞争力的前3个国家。
(二)工业生产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重工业优先发展,到改革开放后优先发展轻纺工业、重点加强基础产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
1.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加大钢铁、煤炭、石化、建材等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减量调整,破除无效供给,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13—2015年,全国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5700万吨、电解铝110万吨、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
2.4亿吨、平板玻璃8000万重量箱。在此基础上,2016年、2017年两年又化解钢铁产能
1.2亿吨、煤炭产能5亿吨,全面取缔
1.4亿吨“地条钢”,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6500万千瓦以上。
2.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据测算,2015年至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
10.0%、
10.5%和1
1.0%,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3.
9、
4.5和
4.4个百分点。部分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据统计,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包含的七大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居于首位,2016年其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超过1/4;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在18%左右。
3.“两化”融合日益深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了明显进展。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已分别达到6
3.3%、4
6.4%、4
4.8%和39%,培育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
4.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大力提升传统动能,工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技术改造投资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2013-2016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
4.3%,2017年技改投资依然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增长1
6.3%,增速比制造业投资高1
1.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达4
8.5%,比上年提高
4.6个百分点。
5.单位产品能耗明显降低。2017年与2012年相比,在统计的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中,吨钢综合能耗下降
5.3%、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下降1
1.0%、烧碱综合能耗下降1
2.6%、电石综合能耗下降
2.4%、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
5.7%、水泥综合能耗下降
4.5%、平板玻璃综合能耗下降
9.1%、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
3.9%。按照统计的25个重点耗能产品、108项单耗指标测算,五年累计形成直接节能约
1.0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节能量的近10%。
(三)制造业竞争力逐步提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工业产品生产与制造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工业产品进口金额由1999年的165699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万美元,年均增长1
4.40%。其中初级产品进口金额由1999年的26846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万美元,年均增长1
8.74%;初级产品进口占比由1999年的1
6.20%上升至2018年的3
2.85%。初级产品进口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由1999年的138853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43402
4.78万美元,年均增长1
3.07%;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由1999年的8
3.80%下降至2018年的6
7.15%。工业制成品进口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
工业产品出口金额由1999年的194931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487400.74万美元,年均增长1
4.34%。其中初级产品出口金额由1999年的19941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3508
5.83万美元,年均增长
10.59%,初级产品出口占比由1999年的
10.23%下降至2018年的
5.43%。初级产品出口集中在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由1999年的174990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35202
1.25万美元,年均增长1
4.65%。
来源:中国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中国工业经济是c刊吗
《中国工业经济》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与管理中出现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重点问题和前沿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对策;及时预测我国经济发展的动态和走向,服务企业、服务市场、服务政府;引领当代学术思潮,推进传统学术理念更新。
2018年7月4日,《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企业发展与管理创新案例”专题研讨会,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
学术交流:
2015年10月24—25日,2015《中国工业经济》青年学者论坛暨“‘十三五’时期中国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
2016年10月22—23日,《中国工业经济》青年学者论坛于在中南大学召开,论坛主题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2018年6月9日,《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联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共同主办的“中美贸易摩擦与全球价值链重构”专题研讨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召开。
中国未来工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中国未来工业发展的趋势是5g工业智能。未来工业将建立在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动平台之上,将更多的生产要素更为科学地整合起来,变得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系统化,而生产制造个性化、定制化将成为常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企业应进一步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市场的需求与发展趋势,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
经过数十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完善,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家。但是,单位工业效能却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上急需提升,除此之外,还面临众多安全和环保问题,如何积极有效的应对全球化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传统工业生产中面临的经营决策问题,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快速融合发展,实现生产、管理和营销方式的变革,已经成为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为实现制造业模式的创新和企业变革,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以便解决资源、能源和环保的约束问题,提高生产制造水平和应用效能,现代智能工业的发展必须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从生产工艺的优化出发,推动智能制造高端化、绿色化,这对促进中国制造业,特别是传统高耗能企业的转型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发展意义。
未来工业制造侧重于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我们需要在原有的制造业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知识技能优势,将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工业生产营销的全过程,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实现智能制造,能够提高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与运行效率,使得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能够快速的赶超其他国家,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关于中国工业经济和中国工业经济期刊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